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3日公布的《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07)——和諧社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和外向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不斷擴大,加上歐盟的影響日益顯著,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目前已經形成了以美國、歐盟、中國和日本為主導的新的經濟格局。
報告通過對2000年至2005年世界貿易中10個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進出口排序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后指出,除了中國大陸以外,5年來能列入前10名的都屬于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都在兩萬美元以上。正是由于中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fā)展,才打破了由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主宰世界貿易的格局。2000年,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排名第七,到2005年已經超過日本,排名世界第三。隨著加速工業(yè)化的進程和外向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中國作為世界上新的制造業(yè)中心的地位已經確立。
報告研究表明,2005年,德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占全球出口貿易的比重上升為9.3%,比中國的7.3%高出兩個百分點。美國的進出口總額仍在世界上占較大比重(12.4%),但影響其規(guī)模的主要因素是巨額貿易逆差,其進口貿易占全球的比重為16.1%,出口僅占8.7%。世界10大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qū)占全球貿易的比重達50%以上,其中大多數為歐洲國家。歐洲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使其在世界貿易中的影響明顯擴大。數據顯示,目前以美國、歐盟、中國和日本為主導的新的世界經濟格局已經形成。
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fā)展顯著快于經濟增長,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不斷提高,從1978年的9.74%、2001年的38.47%,提高到2005年的63.86%,平均每年增加約兩個百分點。外貿依存度的增加,說明了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的增長速度快于GDP的增長,由此擴大了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活動的影響。
報告分析說,中國外貿依存度的提高是和加速的工業(yè)化進程及加入WTO相聯系的,反映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更加深入的融合。從橫向比較看,中國的外貿依存度明顯的高于美國和日本,也高于歐洲的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與世界第二貿易大國德國及西班牙、加拿大、韓國等相似,所以并不能簡單地從外貿依存度的具體數值上判斷中國的外向型經濟規(guī)模是否適度。但是通過對中國外貿依存度的動態(tài)比較分析,我國至少應重視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作為大國經濟,這么高的依存度對中國的經濟安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否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雖然一些發(fā)達或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和地區(qū)的外貿依存度也比較高,但它們的外貿依存度通常是比較穩(wěn)定的,而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在近年來卻是迅速變化的。二是隨著外貿依存度的變化,應采取一些防范風險的有效措施。
信息來源:( 經濟參考報 )采編: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