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與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在北京會面時,商務部部長薄熙來曾這樣告訴在場的媒體記者:“中國已經在2001年‘入世’時為市場開放作了積極貢獻,但是世界應該承認中國是新成員,新老成員是不一樣的?!?
被稱為“后WTO時代的商務部部長”的薄熙來,從2004年上任以來,就頻繁地出現(xiàn)在各種貿易談判和貿易摩擦的解決中,而每一次他與美國商務部部長古鐵雷斯或者曼德爾森的會面都會引起海內外媒體的極大關注。
曼德爾森曾評價薄熙來是“一個強硬的談判對手,對于談判細節(jié)有非常強的把握能力,有強烈的個性”。曾經有商務部的公務員透露就是沖著薄熙來讓人佩服的個人魅力才去商務部工作的。
本月初,薄熙來在北京大學進行題為“WTO與中國的對外開放”演講時,高度肯定了中國入世的成功。他表示,“入世”前,WTO對于中國而言是深海。當時談判者和決策者仿佛是在山崖邊上跋涉,面對這個浩瀚的大海,不知道其中的暗流和漩渦在哪里。而現(xiàn)在,五年的成果超出了中國和世界的預期。
在薄熙來看來,中國“入世”為促動經濟體制改革帶來了很大的貢獻,在WTO商業(yè)規(guī)則背景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在更廣泛的領域內提速。在過渡期內,清理并修訂的法律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就達3000余部。
在去年香港WTO部長級會議上,有外界人士認為,中國在會議中顯得低調和不積極,薄熙來就此給予了回應。他把中國代表團在會議期間的作用主要概括為推動作用和橋梁作用。中國代表團參與了會議所有議題的討論和磋商,參加了全部7場的“綠屋會議”,另外,還舉行了20多場多雙邊會見。薄熙來認為,中國代表團的這些努力有力推動了談判的進程。
薄熙來表示,發(fā)展中成員之間、發(fā)達成員之間,以及發(fā)達成員和發(fā)展中成員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利益沖突,在農業(yè)和非農領域,不同的成員也有著不同的訴求,中國努力在他們中間尋找平衡點,起到了有效的平衡作用。
關于貿易保護主義,薄熙來曾以特有的“薄式”幽默說道:“中國人民以巨大的勇氣躍入了自由貿易的大海。但是,一些正在海里游泳的老運動員卻日顯疲憊,老想爬回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岸上來!”
在他看來,在過去28年的改革開放中,中國取得了如此大的進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明白,這些巨大的財富增長來源于改革和開放。既然政策這么好,我們又怎么會放棄?如果說政策會有變化,那也是中國會變得更加開放。
每次面對美國和歐盟的經貿高層訪華談到WTO多哈談判恢復的問題時,薄熙來總會一次次表達中方的立場,那就是中方支持盡快恢復多哈回合談判,中國一直遵守加入WTO的諾言。
信息來源:(第一財經日報)采編:江振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