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機構測算顯示,自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盡管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已近5%,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基本走平。專家認為,引入有效匯率是打破升值誤區(qū)的突破口。測算人民幣升值幅度,應由目前以美元對人民幣的中間價轉向主要以有效匯率為基礎來確定。
有效匯率基本走平
去年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升值幅度約為3.35%,同期人民幣對歐元卻貶值5.43%。僅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動幅度來代表升值幅度顯然不準確。易綱等專家提出,應更多關注人民幣有效匯率。
根據(j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有效匯率是指一種貨幣相對于其他多種貨幣雙邊匯率的加權平均數(shù)。因此計算有效匯率有兩個關鍵:一是貨幣的種類,二是貨幣的權重。
目前人民幣參考的一籃子貨幣和權重沒有完全公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05年8月提到一籃子貨幣至少包括:美元、歐元、日元、韓元等11種貨幣。但這一籃子貨幣是固定不變,還是隨貿易狀況調整,外界不得而知。
至于權重的計算,目前也沒有公開的說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計算標準是,該國的前41個貿易伙伴國各自貿易額的比重。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幣匯率參考的一籃子貨幣權重,不是由貿易比例決定。聯(lián)合證券研究所研究表明,以2006年下半年至今的匯價計算,美元在被盯住的貨幣組合中權重超過86%。而去年美國在我國外貿額中的比例僅為31.98%。
因此,各個機構計算的有效匯率不一樣。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測算,從匯改到去年12月,在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升值3.66%的同時,實際有效匯率累計貶值1.6%。而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作出的測算是,2006年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全年的升值幅度約為1%。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的計算結果是,2006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貶值2.08%。綜合各類機構的計算結果,去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應基本走平,或者略有下降,幅度在-2%至1%左右。
3%中美利差原則可打破
從實際有效匯率來看,人民幣升值幅度比市場估計的要小得多。這也是去年貿易順差繼續(xù)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根據(jù)海關總署統(tǒng)計,去年下半年進口價格漲幅超過出口價格。這種情況一般發(fā)生在本幣貶值的時候,理論上也將造成出口優(yōu)勢增強,順差擴大。
根據(jù)專家測算,2005年7月啟動匯改到當年年底,美元匯率在一籃子貨幣中的比重是98%,目前這一比重已降至86%。與之對應的,必然是其他貨幣比重上升,非美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作用在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已不宜再以美元為基準來計算升值幅度。
只盯住以美元為基準的升值幅度,實際上是忽略了人民幣的實際升值(甚至貶值)情況。這種狀況不利于對匯改和人民幣匯率做出客觀的評價,也容易招致更多來自國際上的壓力。分析人士指出,形成一個公開的、市場可以參考的有效匯率,是打破目前升值誤區(qū)的第一步。
以有效匯率來衡量升值幅度,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打破以前人民幣升值所遵循的3%的中美利差原則。抵御熱錢不再依靠保持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利差。因此人民幣每年的升值幅度不必局限在3%,而是根據(jù)一籃子貨幣的供求狀況,或者升值,或者貶值。也就是說,引入有效匯率概念后,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將不再與人民幣升值畫等號。
業(yè)內人士認為,從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角度看,應更多關注有效匯率。一籃子貨幣構成的公開,有利于促使美元權重繼續(xù)下降,人民幣匯率從主要盯住美元更快轉變到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
信息來源:(中國證券報)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