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首度跌破8;隨后于次日回升至8以上。這次“試探性”的匯率波動說明了什么?出其不意與意料之中將如何把握?筆者試對此作一分析。
央行顯示決斷力
中國對美國巨大貿易逆差的存在以及大量產自中國的廉價產品的流入,使部分美國民眾,特別是一些國會議員及制造業(yè)界代表要求本國政府對中方施加政治壓力,迫使中國在匯率制度上作出讓步,糾正人民幣低估現(xiàn)象,從而緩解美國國內的經濟與社會問題。
盡管美國國內輿論對我國十分不利,但是美國財政部在5月10日提交給國會的有關報告中并未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反而對中國大加贊賞。對此,一些人聯(lián)想到,當前美元兌人民幣步入相對快速的下滑通道和此事件不無關系。
在筆者看來,此舉不排除是對美國方面的友好回應。譬如去年7月21日的匯改,以及今年4月28日上調貸款基準利率,都是預期之外的行動。
宏觀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政府的行動被市場預期到,則行動難以奏效,或者說這一行動的效果被提前消化,等到該起作用的時候已經不能起作用了,令政府非常被動;而預期之外的行動通常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所以采取出其不意的政策行動不啻為實現(xiàn)政策意圖的有效手段,這被各國的實踐一再證明。
當然,這需要一些前提,如政策制訂者能洞悉經濟活動的變化,能了解各種政策工具的潛力與局限等。近年來央行頻繁使出出其不意的“殺手锏”來調控經濟,說明央行在駕馭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已超脫了過去那種被動應付、甚至被倒逼機制左右的局面。
央行本次通過干預匯市,影響匯率朝破8的方向變動并最終實現(xiàn),又一次顯示其決斷力與主動性的增強。
豐富政策工具籃子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政府的政策目標是多元化的。像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所面臨的經濟、社會問題會更多、更復雜。因此,多元化的目標需要多樣的工具來實現(xiàn)。
長期以來,由于匯率制度缺乏彈性,中國過多地依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產業(yè)政策以及管制等經濟政策來調控經濟運行。在這樣的制度環(huán)境下,政策工具籃子比較簡單,有限的政策工具使政府在致力于實現(xiàn)多元化的目標時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
此外,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外部失衡比內部失衡更嚴重,國際收支持續(xù)順差既會招致外界指責,對自己也未必完全有利。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必須依賴于匯率水平的靈活變動。
從這個意義上講,匯率破8不只具有象征意義,更多是向外界傳遞了這樣一種信息,中國政府從今往后多了一種政策工具——匯率政策,中國政府在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及謀求與別的國家的政策合作、協(xié)調時將具有更多的選擇性。(談儒勇 上海財經大學現(xiàn)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