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是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有必要對高耗能、低層次的加工貿易規(guī)模加以控制,更多的發(fā)揮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促進其轉型升級
繼去年我國實現(xiàn)1020億美元的外貿順差之后,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順差仍保持了快速增長態(tài)勢。據(jù)海關最新統(tǒng)計,在今年2月貿易順差出現(xiàn)了短期回落后,3月份的貿易順差大幅回升至112億美元,一季度的貿易順差累計達到233億美元,遠高于去年同期的165億美元。
去年創(chuàng)紀錄貿易順差仍記憶猶新,此時貿易順差的持續(xù)攀升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加工貿易是順差的主因
表面上看,我國高速增長的貿易順差主要得益于兩方面因素的支持:一是我國過度儲蓄最終引致過度投資,形成了大量的產能,加之勞動力成本低廉,使“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另一方面,發(fā)達國家近年來經濟增長較為強勁,對我國產品形成了持續(xù)的需求,而互聯(lián)網泡沫破滅后,美國奉行的低利率政策更是有效地刺激了其居民消費。
因此,我國廉價商品的大量供給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大量需求,共同促成了我國出口的快速增長;而過度的儲蓄與投資,在壓抑我國居民消費的同時,也相應減少了對國外產品的進口需求,貿易順差因而持續(xù)增長。
而深入分析貿易結構則可發(fā)現(xiàn),一般貿易加上其他貿易實際上處于逆差狀態(tài),持續(xù)攀升的貿易順差主要源于加工貿易。從近六年來的月度數(shù)據(jù)來看,加工貿易順差一直大于順差總額,盡管一般貿易也時常略有順差,但金額相對較小。比如,在今年前兩個月,加工貿易貢獻的順差達202億美元,一般貿易順差僅為33.6億美元,其他貿易形式則形成了115億美元的逆差。
加工貿易兩頭在外,無論是通過來料加工還是進料加工,最終產品一般銷往國外,在中國境內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構成順差。正因如此,加工貿易的規(guī)模越大,相應的順差必然也越大,其他貿易顯然不具有這一特性。
數(shù)據(jù)表明,2005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占進出口總額比重達50%,其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比重則達56.3%;今年3月份所占比重分別為50%、57%。而加工貿易順差占其出口的比重則一直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說,每100元加工貿易就會產生30元左右的順差,這使得加工貿易對貿易順差的貢獻居高不下,成為貿易順差產生的主要原因。
加工貿易增長的根源在于我國以加工為重點的制造業(yè)中心的確立。具體而言,由于改革開放政策很好地回應了國際分工的要求,我國以低廉的勞動力、較好的基礎設施、長期以來一直支持出口的政策推動,甚至地方政府不惜成本招商引資、發(fā)展經濟的策略,最終贏得了國際資本的青睞,促使中低端制造業(yè)不斷向我國轉移,加工業(yè)中心的地位得以確立。
正視順差擴大帶來的問題
2002~2005年,我國順差總額分別為304億、255億、321億、1020億(美元),2005年順差達到前三年的總和。而加工貿易形成的順差則分別為577億、788億、1065億、1426億(美元),2005年加工貿易順差為2002年的2.5倍。可以預計,隨著大量外商直接投資的繼續(xù)涌入,我國未來加工貿易及其順差規(guī)模仍將繼續(xù)加大。
從理論上講,國際貿易的失衡是不可能持久的,持續(xù)扭曲的貿易失衡格局必然會帶來痛苦的調整。目前來看,加工貿易的大規(guī)模增長,貿易順差巨額的增長可能帶來的一些問題也值得重視。
首先,貿易順差的持續(xù)擴張增加了貿易摩擦的頻度,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我國連續(xù)10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傾銷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我國;我國每年約有400億~500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影響。如近期歐盟對中國鞋制品、彩電等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就是典型的例證。
其次,貿易順差特別是對美貿易順差持續(xù)擴大,給快速發(fā)展中的中美貿易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jù)我國海關統(tǒng)計,2005年中美貿易總額為2116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則達到1142億美元。而美國商務部的統(tǒng)計則表明,美國對中貿易逆差已達到2016億美元,占美國貿易總逆差的26.3%。最新統(tǒng)計表明,今年一季度我國對美貿易順差達28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則為214億美元。
高額的貿易順差使美國的一些政治家認為,人民幣被嚴重低估,促成了強勁的對美出口增長,損害了美國相應的就業(yè)機會。因而,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我國政府決定于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然而,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委員會,在2005年提交了一份報告中認為,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后,仍處于嚴重低估的水平。
該報告要求美國財政部繼續(xù)施壓人民幣升值,并建議美國國會考慮施加27.5%懲罰性關稅。近期,由于美國參議員舒默與格雷厄姆訪問中國后將這一議案的表決時間推遲到今年9月底,然而,若我國對美貿易順差大幅增長趨勢不變,推遲表決可能只是延緩了貿易沖突的時間,人民幣后續(xù)升值壓力依然很大。
第三,貿易順差的持續(xù)攀升及熱錢的大量涌入,外匯儲備巨額增長。據(jù)統(tǒng)計,2002年年底我國外匯儲備為2864億美元,而到2006年3月末已增至8751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其中,僅今年一季度外匯儲備就增加562億美元。
囿于現(xiàn)行的結售匯制度,大量涌入的外匯,導致我國基礎貨幣相應大規(guī)模投放,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嚴重弱化。貨幣因而呈現(xiàn)過量供給,極有可能催生中國經濟的泡沫。與此同時,外匯儲備余額大幅增長面臨較大的投資風險。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美國債券,一旦美元大幅度貶值,投資可能出現(xiàn)巨額損失。
再有,貿易順差及出口總額的大幅度增長,進一步加重了中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2005年我國貿易順差額占GDP的4.5%,外貿依存度高達63%,該比重遠高于世界各國平均20%的水平。尤其值得重視的是,過度依賴出口特別是加工貿易的出口,可能導致經濟體脆弱性增強,更易受到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比如,以電子元器件加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經濟,因2000年左右美國網絡股泡沫的破滅,就曾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人民幣升值難改順差格局
自去年7月我國政府進行一次性幣值調整后,人民幣整體上保持了升值趨勢。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更是逼近1:8的大關,隨著貿易順差持續(xù)擴大,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有增無減。
如果人民幣的適度升值,有利于促成貿易走向平衡,那么對我國經濟的長期均衡發(fā)展是有利的;然而,加工貿易的順差形成機制,以及加工貿易順差占總體貿易順差比重大等特性,決定了人民幣的適度升值很難減少貿易順差。
相當比例的加工貿易來源于外資廠商的投資建廠,而外商主要考慮到中國成本低廉與基礎設施良好,才將其制造業(yè)鏈條的加工環(huán)節(jié)向中國轉移。正因如此,加工貿易的需求增長較一般貿易需求增長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
而人民幣升值,在提升加工貿易出口產品價格的同時,也降低了其進口成本,幣值上升真正能影響的只有30%左右的國內增值部分。
國內增值部分大體可分解成三個方面: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較低的資源價格與極低的環(huán)保成本、企業(yè)利潤。前二者是吸引外資廠商的關鍵因素,目前這一成本仍處較低水平;而利潤部分對相當比例的外資廠商而言則是左口袋與右口袋的關系,即中國境內的利潤變動并不影響其整體盈利增長。因此,人民幣的升值對加工貿易影響將十分有限。
與此相反,人民幣持續(xù)升值對立足于一般貿易與其他貿易形式的企業(yè)而言,則面臨完全不同的境遇。幣值的提升直接增加了這些貿易形式出口商品的價格,進而降低這部分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盡管目前總體出口與一般貿易出口的快速增長態(tài)勢表明,緩慢升值的人民幣暫時未對中國企業(yè)出口形成打擊,但是,持續(xù)攀升的幣值最終必定會減弱國際市場的需求,人民幣的升值對中國從事一般貿易出口的企業(yè)產生較大影響的拐點已越來越近。
換言之,人民幣升值的對不同貿易形式的打擊是不均衡的。幣值的上升,往往會對一般貿易與其他貿易形成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而在一般貿易中,相當比例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這種影響一旦擴展,將會影響到就業(yè)。令人擔心的是,幣值上升過程中一般貿易中的就業(yè)損失很可能遠遠超過加工貿易中的就業(yè)增加。
因此,人民幣升值將進一步改變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一般貿易與其他貿易形式將出現(xiàn)順差減少、逆差增加的趨勢;加工貿易在幣值上升中的優(yōu)勢地位使其仍有可能保持較快增速。
可以說,加工貿易的特殊順差形成機制,已使我國外貿政策面臨兩難選擇:大力發(fā)展加工貿易,必然相應大幅增加貿易順差,從而對人民幣升值形成壓力;而人民幣升值對加工貿易順差的擴張影響較小,反而遏止了一般貿易與其他貿易的發(fā)展。這將進一步扭曲我國業(yè)已失衡的外貿格局,進而醞釀著中國經濟未來巨大的調整風險。
因此,有必要對高耗能、低層次的加工貿易規(guī)模加以控制,更多的發(fā)揮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促進其轉型升級??赏ㄟ^加征勞動保障稅與設定較低工資等形式增加勞動力成本;通過嚴格的土地資源管理及資源價格調整保證資源的合理使用;通過嚴格環(huán)境執(zhí)法增加環(huán)境成本;通過統(tǒng)一內外資企業(yè)所得稅影響外資企業(yè)利潤等政策手段加以調節(jié)。(瞭望)